[苏筱]中国古代药材精怪故事的叙事研究
2023-07-07 09:20:16 来源:个人图书馆-cat1208

中国古代药材精怪故事的叙事研究

关于人食用怪物的记录,最早见于《山海经》。例如,人食用九尾狐可以规避邪气,“其状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婴儿,能食人,食者不蛊”;人食用虎蛟可以消除痈肿和痔疮,“其状鱼身而蛇尾,其音如鸳鸯,食者不肿,可以已痔”;人食用狌狌则可增强体力,使自身行动得更快,“其状如禺而白耳,伏行人走,其名曰狌狌,食之善走”。徐铭堃总结了《山海经》中四十五种被人类食用的怪物,并归类为“食之拥有特异功能的、食之可以治病的、食之治疗精神的”三种类型。有些怪物凶悍噬人,却也被人类列入“珍稀食谱”,大多还附带治疗疾病、强健体魄的神奇功效。


【资料图】

托名汉代的《海内十洲记》中,有关于食用风生兽的记载。风生兽的能力非凡,无惧火烧,刀斧不侵。“以铁链锻其头,数十下乃死,而张口向风,须臾复活。以石上菖蒲塞其鼻,即死。取其脑和菊花服之,尽十斤,得寿五百年。”人们用铁链可以将其捶打致死,但只要它张口向风,不一会儿就会复活。唯有将菖蒲塞进它的鼻子,它才会真的死亡。人若取它的脑与菊花同服十斤,即可延寿五百岁。根据这段记录,食用风生兽须遵循一套完整详细的“料理指南”,风生兽的脑需与菊花配合服用,才能达到增加寿命的效果。

当代画家杉泽绘“狌狌”和“风生兽”

此外,人类为了食用怪物,还想出了“以怪制怪”的智谋。以宋代《太平广记》引《异苑》的“桑树煮龟”故事为例,三国时期,一只龟精被人捕获进献给吴王。夜里,桑树精劝龟精想办法逃脱,但龟精不听劝告,并自负称:“虽尽南山之樵,不能溃我”。后来大臣诸葛恪提议用老桑树作薪,龟精终被煮烂。这则故事解释了为何烹煮乌龟多以桑木为柴的民间知识,也体现了古人制服怪物的民间智慧。

在仙草益寿故事的基础上,珍稀药材开始以精怪的面貌出现,或化为童子、老人的人形,或化为犬形。唐代以来,关于人食用药材精怪而成仙的故事流传甚广,至清代仍多有记载,以人参、茯苓、枸杞这三种药材最具代表性。

在众多药材精怪中,枸杞精可谓独树一帜,不化老人,也不化童子,而是化形成犬。这或许是由于“枸”与“狗”二字的发音相同,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缘故。清人张志聪在《侣山堂类辩》中有云:“《神农本经》总名枸杞,无地骨皮、枸杞子之分。盖枸字谐狗,杞字谐己,狗属戌,而戌主右肾,肾主骨;而己属阴土,故有地骨之名,而久服能坚筋骨。”而民间亦有将枸杞称为狗乃子、狗牙子的说法。此外,人参与枸杞经常成对出现。前文提及的宋代《稽神录》和明代《五杂组》中,皆有人参精化人形、枸杞精化犬形的记载。《稽神录》中道士以婴儿、犬子设宴待客,称其为“千岁人参枸杞”。《五杂组》中维扬老叟同样以蒸小儿、蒸犬来款待宾客,并言“千年人参,根作人形,千年枸杞,根作狗形”。此二则故事在人参精故事中已有说明,不做赘述。

禄是遒《中国民间信仰》中的“枸杞精”

五代十国时期,南唐沈汾的《续仙传》中已有关于枸杞精化为花犬、人食用枸杞根汁水而飞升成仙的记载。故事中的两只花犬为枸杞精所化,被王道士和其徒弟朱孺子追逐而躲入枸杞岩下。“忽见岸侧有二花犬相趁,孺子异之,乃寻逐,入苟杞岩下。”师徒二人挖地获得两块坚硬的枸杞根,其形状与花犬一致。朱孺子对师父敬爱有加,没有一人独享枸杞根,只是尝其汁水。未料到汁水凝聚了枸杞根的精华,朱孺子饮下后片刻即飞升。而吃掉枸杞根部的道士王玄真,虽也获得了长寿,却并未飞升,可见根部之效力不及汁水。这种有违常理的故事设定,也基本符合“师父执念无所获,徒弟无心反登仙”的模式。此故事亦有两篇异文,收录于《太平广记》第二十四卷“朱孺子”篇、《云笈七签》第一百一十三卷“朱孺子”条目下。

元代《湖海新闻夷坚续志》的“遇药成仙”篇,记载了徐仙食用枸杞根后成仙而去的故事。故事中的枸杞精,经常化为黄犬,徘徊于炼丹炉附近。故事主人公徐仙虽未交代道士身份,但其常在山间以丹鼎炼药,说明与道教修仙有关。化为黄狗的枸杞精,不知出于好奇还是对丹药有所求,常在丹炉旁来回转悠。“有一黄犬回旋于丹鼎之旁,往返率以为常,翁异之。翌日,以红线系其颈,视其所之,至桐坡枸杞丛中,隐而不见,但余红线在外,即掘枸杞丛,乃得根丛如黄犬状,持归蒸之,芬香满室。”徐仙将其蒸食之后,成仙而去,与前代所述枸杞精的故事基本一致。此故事中出现的“红线系其颈”的抓捕法,与《山西志辑要》所载“侯神仙”故事中“铁针和红线簪童顶”捕人参精的方法相近。这可能是两类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的结果,也可能是以“红线”抓捕药材精怪成为一种广受认可的通行办法的缘故。清代褚人获《坚瓠集》卷三的“徐仙”条,亦载此事。

综上所述,自唐代至清代,人参、茯苓、枸杞三种药材成精的故事多有流传。其中,人参精可化为童子或老人,茯苓精化为小儿,枸杞精化为狗。这些药材精怪并不会伤害人类,只是偶尔调皮捣蛋而已。因其具备使人飞升成仙的神奇功效,人类往往追逐而食之,将其视为“珍馐佳肴”。除唐代《宣室志》所载“人参增智”故事中的人参老人是自愿献身以外,其它药材精怪皆是被人类强行捕获而食。而针对此种人类不遗余力追捕药材精怪的执念,明清时期亦有反思之记载。譬如慵讷居士在《咫闻录》中所言:“从知心有嗜欲,即非清净,其何能得道而妄思升仙耶?”

三、“人食怪而升仙”的晋升叙事

在“怪可食”与“仙草益寿”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,药材成精故事自唐代以来流传甚广,诞生了许多人类食用人参、茯苓、枸杞等药材精怪而成仙的故事,从而体现出了一种“食怪而升仙”的晋升叙事。根据“怪可食”的早期记载,九尾狐、虎蛟等怪物具有治疗特定疾病、增强体质的功效,可以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有益之处,但增益效果较为有限。而在“仙草益寿”的记载中,这种增益效果得到了强化。食用仙草不仅可以治疗较为严重的疾病,还可以延年益寿,甚至具有起死回生之神奇效果。例如:《海内十洲记》所载的祖洲“不死草”,服下后可以使人长生;《酉阳杂俎》中的“鹿活草”,可以治疗人的外伤和骨折;《何首乌录》记载的何首乌,可以使人多子、延年益寿;《稽神录》中的黄精即野山姜,可以使人具备飞行的能力等。可见,人类食用仙草的终极诉求是长生不老,获得永恒的生命,与神仙相媲美。但在这些仙草故事中,并未出现人能“成仙”的明确记载,尽管仙草的增益效果显著,却还停留在“量变”的阶段。而在“药材成精”故事中,人类通过食用人参精、茯苓精、枸杞精等药材精怪而脱胎换骨,晋升为仙,真正实现了“质变”。通过此种方式,人类“成仙”的终极愿望得到了合理化表达。

对于以人参精、茯苓精、枸杞精为代表的药材成精故事加以梳理分析,可以将精怪变化形态、捕获方法、食用效果总结为下表:

表1 人参精、茯苓精、枸杞精的变化形态与食用效果

从文本流传情况来看,唐宋时期的药材成精故事数量最多。首先,关于人参精的记载最为丰富。人参精主要化形为老人、小儿的样貌,主要以童子形象为主。在食用效果方面,唐代《宣室志》记载其具有愈疾、增长智慧的功效;南宋《夷坚志》记载其可以使人长寿;其余宋代至清代的文献皆言其可以使人飞升成仙。清代《咫闻录》更是对人参精的食用方式进行了详细解析,合药蒸食人参精可长生登仙,食人参精的衣服可获得长寿,喝下洗人参精之水可以远离疾病。其次,关于茯苓精的记载相对较少,以杨女食茯苓登仙的故事为代表。与人参精类似,茯苓精也化为童子的模样出现。唐代《墉城集仙录》对茯苓精化作的小儿进行了细致描摹,称其洁白可爱,并与人嬉笑。又强调了人食用茯苓精后应当立刻飞升登仙,但那些行为有过之人,需滞留人间接受惩罚后才能飞升成仙。其三,在枸杞成精的故事中,枸杞精化为犬形,有时是花犬,有时是黄犬。五代时期《续仙传》对枸杞精的食用方法加以辨别,饮下枸杞精的汁水可以成仙,而食用期根部可获长寿。其余大多数文献,皆言人食用以后可以成仙而去。

由此可见,关于人食用药材精怪的故事主要有两种叙事模式:一是人在食用药材精怪后,获得大幅增益效果,比如治愈疾病、获得长寿,但仍然维持凡人之躯;二是人在食用药材精怪之后,摆脱凡人之体,突破人仙之间的阻隔,即刻飞升成仙。在以升仙为结局的第二种模式的故事中,体现出了一种人类“食怪而升仙”的晋升型叙事,涉及的故事主体分别是:植物、精怪、人、仙。在故事内部,存在两个阶段的转化:一是药材成精,即植物转化为精怪;二是人食用药材精怪后获益,即人转化为仙。两次转化结合在一起,体现了植物、精怪、人、仙之间从低到高、有序晋升的叙事规则。

“人食怪而升仙”的故事,体现了古人对于长生不老、羽化成仙的不懈追求。周波提出,以枸杞、茯苓、人参为代表的药精崇拜“源于人们相信植物能治病养生、延年益寿甚至长生成仙”,其中“服食”而成仙的内容主要受到道教影响。王永平将唐人的植物崇拜划分为三类:一是树神崇拜,如柳树精、松树精等;二是花精草怪崇拜,如白莲花精、桃花精等;三是药精崇拜,如枸杞精、人参精等。唐代盛行的植物崇拜现象,源于古人对于“植物属性的神秘认识”。其中的药精崇拜,主要体现了道教“食英飞升”与“服饵成仙”的思想观念对于民间信仰的渗透和影响。

如葛兆光所言,道教的终极追求是“神仙与不死”。除了斋醮符咒仪式之外,道教还发展出了诸多养生之术与炼丹之法。“服食术”也称作“服饵”,是一种通过服食特定的动植物、矿石或丹药而使人强健体魄、延年益寿、甚至“长生不老”的养生之法。依据张卫、张瑞贤的梳理,道教服食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由春秋时期到魏晋时期,主要服食草木药;第二阶段是魏晋至唐末,主要服食丹石药;第三阶段是唐末以降,以服食草木药为主而兼有矿石药。

道教的服食术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,从秦始皇海上求不死草的记载中可见一斑。魏晋时期,以芝草、丹砂、金石入药之法蔚然成风,以矿物为原料烧制而成的丹药大受追捧。仙药又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并与“神仙三品”的观念相互对应。例如,葛洪《抱朴子内篇》第十六卷的“黄白”篇载:“朱砂为金,服之升仙,上士也;茹芝导引,咽气长生者,中士也;餐食草木,千岁以还者,下士也。”这说明不同级别的仙药决定了服食之人获得的仙品。在第二卷“论仙”篇中,葛洪引用《仙经》对于“神仙三品”的内涵加以解释:“上士举形升虚,谓之天仙;中士游于名山,谓之地仙;下士先死后蜕,谓之尸解仙。”第十一卷的“仙药”篇,则对“上药”、“中药”、“下药”的神奇效果加以详细说明:“上药令人身安命延,升为天神,遨游上下,使役万灵,体生毛羽,行厨立至。又曰:五芝及饵丹砂、玉札、曾青、雄黄、雌黄、云母、太乙禹余粮,各可单服之,皆令人飞行长生。又曰:中药养性,下药除病,能令毒虫不加,猛兽不犯,恶气不行,众妖并辟。”然而,这种经由矿石提炼而成的丹药时常含有砷、汞等有毒有害物质,因此服丹药致死的事件多有发生。唐末以后,道教中提倡服食丹石的外丹学派日渐走向衰落,而配方相对安全的草木药再次成为主流。蒋力生指出,道教的草木服食方有三个特点:其一,草木方的主体多为天然植物,比如植物根茎、芝菌等 ;其二,由于没什么毒性,可以长时间服用;其三,组方多以单味药为主。这也是丹石方退出历史舞台之后,草木方能够持续发展并绵延至今的主要原因。

时至今日,人们对于人参、灵芝、虫草、枸杞等养生食疗方的热情未曾消退,只不过将期待目标由缥缈的“长生不老”转变为更加接地气的“健康长寿”罢了。以“人参娃娃”和“人参爷爷”为代表的人参故事依然广为流传,在影视动画作品中屡次出现。例如,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《人参娃娃》中,善良可爱的人参娃娃穿着红肚兜,扎着小辫子,多次相助贫困的主人公小虎子,最后与小虎子一起打败了贪婪的地主胡瓜皮。整个故事的画面处理选用了中国传统的剪纸风格,宣扬了“善恶有报”的思想观念。1992年的电视剧《新白娘子传奇》塑造了一个慈悲善良的人参精形象,被称为“孙爷爷”(与“参爷爷”谐音)。他将几根胡须赠予主人公许仕林去救人,功德圆满而飞升成仙,并留下了充满佛理的四句偈语,劝导后辈“得失从缘”。这些生动有趣的精怪形象,无疑体现了药材成精故事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传承与变异。

1961年动画片《人参娃娃》

(注释从略,详见原刊)

图文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THU东亚研究” 2023-03-14

关键词: